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隶属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平台。中心负责人穆重怀。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在文化阐释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维度下对中俄两个民族的文化进行阐析研究。探讨两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异同及其形成的动因,以及对思维方式的影响,从而在理论上建立起完整的中俄文化比较研究的范式。同时适应现实需要,为推动中俄文化交流提供相应的资政建议,尝试以产业化的形式构建中俄文化交流的新模式。中心为跨学科研究平台,包括来自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十一人,其中包括教授二人,副教授七人,讲师一人。博士七人。中心成员均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中心实现了不同专业的整合与校际资源的优化共享,以及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单位的接轨。
中心成立以来,依据自身的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化建设的职能,大力推广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与辽宁省外事(侨务)办公室主办的《侨园》杂志合作,开办了辽海风物专栏。全方位地向海内外推介辽海地域文化,着力打造辽海本土文化的文化品牌。以文化推介带动经济的交流,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辽海地域文化的吸引力,扩大辽海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系列文章发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俄罗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心成员积极参加辽宁省社科联组织的辽海讲坛,承担了四次讲座。通过讲座向社会各界介绍辽海文化和解读学界与社会关注的各类热点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在进行应用研究的同时,中心成员还致力于基础研究。成立以来这些成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和校级项目十余项,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努力打造一个既有科研,又有实践的创新型研究中心。
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心将着力于向国内介绍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为“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同时继续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加强与俄罗斯联邦驻外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扩大辽宁在俄联邦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文化交流向产业化合作发展。
目标任务:文化是强国之本,立国之策。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文化先行。它是强大的政治力和经济力的外化,是在硬实力基础上的价值观念的说服。它可以在大众的喜闻乐见中输出民族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从而使其他民族体验,接受,融入于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生存理念,最终实现自我认同,深化民族文化的域外传播,把民族文化的世界影响最大化。
基于对文化的这种认识,中俄两国政府都对文化建设投入了巨大的力量,都把文化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上。在当下中俄关系处于发展高潮时期,如何充分地实现中俄文化的相互传播,这是摆在中俄两国文化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平台以文化建设为导向,依托中俄文化为基点,采取双向并行原则,制定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向俄罗斯推介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向国内引介俄罗斯文化,使中国更多地了解俄罗斯。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实现双向交流。使用比较与吸纳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在比较中厘清文化的冲突和交际的碰撞,在吸纳中完成陌生化到推介归化的过程,克服文化休克,实现有效交际。在研究成果上既要有理论创新,又要有实践价值,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对外合作,建立与辽沈地区及国内高校的校际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力争与俄罗斯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高校展开校际合作,进行文化交流,扩大辽宁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
文化产业化也是本平台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文化产业是文化具像化和实践化的集中体现,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俄两个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急待开发。本平台不仅立足于深入挖掘中俄两国的文化产业资源,而且着重探讨在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我个性和本土特色,避免开发利用方式的趋同化和同质化。从而为新兴文化产业的建构提供咨询。
当代文化产业的业态出现了跨领域,综合性,信息化的新特征,高科技的应用促使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新兴文化产业当中俄罗斯紧跟时代潮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可以为中国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此外在文化成为社会发展资源的今天,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如何实现自己文化职能的严峻挑战,因此借鉴他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经验就具有了重要意义。中俄两国国情相似,境遇几近,俄罗斯政府的文化职能的设立与运用可以成为我们有益的参照系。
在这其中本平台还力求探究和形成发展对俄文化贸易的方法和手段。国务院颁发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指出,扩大对外贸易是我国今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向俄罗斯推介中华文明和同时进行对俄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实现文化产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俄罗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咨政建议。
成员简介:
穆重怀简历
穆重怀,1971年10月生于辽宁沈阳,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副院长,教育部备案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波罗的海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联盟副理事长,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常务理事,东北三省一区外语学科建设联盟理事,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辽宁省翻译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美学学会会员,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负责人。曾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第一译者),文学作品1部,参编教材4部,发表各类论文文章80余篇。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3项(《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关系研究》、《波罗的海三国在一带一路欧洲拓展中的作用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合作风险预警与机制优化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基金支持项目1项(《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研究》),辽宁省教育厅立项2项,承担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委托各级各类横向项目10项。
赵晨宇简历
赵晨宇,男,1980年5月生人,现任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俄语系副教授,博士,吉林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辽宁省翻译学会、辽宁省美学学会会员,沈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翻译学、华文文学等方向的相关研究。作为负责人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发表SSCI及CSSCI核心论文多篇。
曾哲简历
曾哲,1984年10月生于辽宁沈阳,经济学博士,副教授,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德语系教师,教育部备案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成员,辽宁大学本科优秀主讲教师。曾参编教材1部,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数篇。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1项(《德国城乡等值化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辽宁省教育厅面上项目1项(《德国城乡等值化理念下辽宁省乡村振兴路径探析》),辽宁省社科联立项1项(《民主德国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52-1960)》),辽宁省统战部课题1项(《“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类院校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探析》)。
成果:1.《中国与中东欧合作风险预警与机制优化研究》,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年度课题,主要内容为探讨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风险预警机制,并提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机制在新时代的优化,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欧洲落地。
成果:2.“Does Dialect Diversity Affect Enterprise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has numerous regional dialect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local economic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examined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1999–2013) and found that regional dialect diversity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nterprise performance. Promoting labor productivity through dialect diversity is the key internal mechanism for improving enterprise performance. Operating in a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having a large labor force, and belonging to a Hong Kong, Macao, Taiwan, or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 also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dialect diversity on enterpris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dialects and enhancing the positive externalities of dialect diversity.
成果:3.“Does dialect diversity improve enterprise employ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dialect diversity is not only a fundamental issue in research related to Chinese dialects; it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regional employment levels, enhancing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dri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uses data on regional dialects and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21 to thoroughly examine the impact of dialect diversity on enterprise employment and find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n terms of internal mechanisms, dialect diversity can enhance enterprise employment levels by expanding the scale of their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Further examination reveals that in terms of factor intensity, labor and production exhibit a more pronounced employment effect of dialect diversity in enterprises than capital and R&D innovation. In terms of ownership types,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dialect diversity is strongly reflected in samples of private and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while its significance is not as apparent in state-owned or collective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region types, dialect divers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employment of enterprises in the eastern region, but suppresses the employment of enterprises in other reg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conclusions on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dialects within Chinese enterprises. It also lays a crucial foundation for implementing scale enhancement mechanisms in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improving regional support policies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leveraging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effect of dialect 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