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简介
辽宁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是一个以跨学科、超学科的视角组建的科研联盟,定位是建设以外国语学院为依托的高水平跨学科校级文科科研平台和省级研究基地,目标在建设周期内申报承接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横向项目,并为成立省级话语研究智库做相应的准备。
本平台以真实问题导向和“外语+”新文科建设为特色,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最终目标,利用外国语学院语言学的资源和本校人文学科优势,同时立足于本校本院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综合院校跨学科的便利条件和学院历史悠久、科研底蕴深厚的传统优势,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助力学校一流学科的话语方面相关研究,旨在服务“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大战略,服务辽宁地方经济发展。
本平台自成立以来,积极与辽宁省外办、中国日报、辽宁省人事厅等政府机关进行联络,针对课程思政教材建设、外宣话语分析、劳模话语分析等相关项目开展了研究。依托学校及学院现有软硬件条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首先完成平台成员分工,明确研究方向,以负责人为核心、以骨干成员为支撑,形成了管理网络体系,有序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平台现有来自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13人,其中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10人拥有博士学位。成员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且实现了梯队建设,专业整合。其次,本平台成员学术成果丰硕。据统计,2020年10月以来负责人及骨干成员共主持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同时有多位成员在各项比赛中获得荣誉。第三,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本平台依托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举办的“蒲华讲坛”系列讲座已开展四十余期,邀请国内语言学、新闻与传播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领域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本平台依托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成功主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高端论坛七场。第四,本平台积极开展交流合作。数位成员与辽宁省外事办公室、产出导向法虚拟专业学习共同体等机构或科研团队签订合同,共同开展学术研究。
本平台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从跨学科、超学科视角将话语研究应用于社会实践。“话语”被定义为人类参与者间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特指“使用中的语言”,是依靠“情境”而表达意义的符号系统,从这个意义上看,话语构建了人类社会的意义,任何一个学科都与“话语”相关,近年来各个学科都出现了“话语转向”。将语言学的话语分析方法引入政治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相关学科中,从微观视角对话语进行剖析,结合其他学科的自身优势,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加准确地挖掘出话语背后蕴藏的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本平台的主要贡献在于探索话语研究的跨学科的发展路径和提高服务社会能力。辽宁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的成立打破了学科桎梏,扩展了研究范围,展开了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进而为国家的话语体系建构与政治话语传播建言献策。此外,本平台还积极发挥服务社会功能,例如,本平台负责人于2021年1月撰写的题为《关于将辽宁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建议》的资政报告获得了辽宁省委宣传部部长批示;2022年8月撰写的《关于辽宁高校外语教育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建议》获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关林批示;2023年4月撰写的《关于深挖辽宁劳模故事,传承劳模精神的建议》被辽宁省总工会采用,获得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辽宁省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杨忠林同志批示。本中心坚持将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落到实处。
下一阶段平台将继续紧紧围绕东北亚区域合作和东北振兴,开展课题研究,助力辽宁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全面服务“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等国家大战略。
二、中心负责人及核心成员简介
(一)平台负责人简介:
刘熠简历
刘熠,1971年12月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担任国际、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担任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学科分会副会长、东北三省一区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共同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外语教材研究、话语研究与外语教师教育与职业发展、质化研究方法等,出版专著2部,专著章节3篇,在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如:TESOL Quarterly、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外语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与外语教学》)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申请人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社会建构主义视阈下翻译硕士课程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式研究”,16BYY083),于2020年获得优秀结项,结项成果获第九届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二等奖。另外,还主持辽宁省社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国家级横向课题10余项。
(二)平台主要成员简介:
穆重怀简历
穆重怀,1971年10月生于辽宁沈阳,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副院长,教育部备案辽宁大学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波罗的海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联盟副理事长,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常务理事,东北三省一区外语学科建设联盟理事,辽宁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特聘专家,辽宁省翻译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美学学会会员,辽宁大学中俄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负责人。曾出版专著1部、译著2部(第一译者),文学作品1部,参编教材4部,发表各类论文文章80余篇。主持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3项(《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关系研究》、《波罗的海三国在一带一路欧洲拓展中的作用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合作风险预警与机制优化研究》),中国外语教育基金支持项目1项(《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研究》),辽宁省教育厅立项2项,承担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委托各级各类横向项目10项。
王静简历
王静,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辽宁省青年教育科研骨干,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SCI论文3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2篇资政建议获得省级批示。
张雯婧简历
张雯婧,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在读,现任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德语专业负责人,教育部“多语种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促研团队成员,辽宁大学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海外智库参考》编译成员。主持省级一流课程(口译理论与实践),曾荣获2022年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3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多语种组)全国优秀奖,指导学生荣获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国际传播能力短视频大赛全国决赛三等奖、2024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多语种国赛铜奖。出版译著7部(第一译者),参与译著2部,主持教师团队编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经典德语1》配套电子教学材料,曾承担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辽宁省商务厅、辽宁自由贸易区、辽宁省对外友好协会、沈阳市对外友好协会等委托翻译工作。
李妍简历
李妍,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讲师,2014年毕业于东京学艺大学言语文化教育专业获得学术博士。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学,词汇学,日本古辞书等。
霍光简历
霍光,女,蒙古族,KY.COM开元体育(中国)科技公司德语教师,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德语文学,沈阳市高级人才。2015年获德意志交流中心奖学金赴德国慕尼黑翻译语言学院进修,2019年、2020年受德国科塔基金资助赴德国马尔巴赫文学档案馆研修。主持德国科塔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社科基金1项,辽宁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全集》德译汉与研究”(项目号:21&ZD279),作为第二参与人参与国社科外国文学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一般项目:“奥地利二战反思文学记忆史研究”(18BWW062),在《德国研究》(CSSCI)、《Literaturstraße》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主讲《基础德语》、《学术论文写作》、《德语诗歌赏析》等核心课程。
三、代表性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1. 刘熠、孟晋. (2025).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新闻漫画中老年人形象的历时变迁. 外国语文, 41(2), 44-58.(北大核心)
1. Liu Y, Liu J (2024)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dilemma and needs i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oS ONE 19(8): e0289269.(SSCI)
2. 刘熠,刘建宇. (2023). 国际期刊中二语教材文化内容相关实证研究现状与启示[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3, 6(01):83-91+95.(CSSCI)
3. Liu, Yi. (2022).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Threads of Personal Experiences: A Reflective Approach.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45(3), 433-444. (SSCI)
4. Wang J. (2024). On the Func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PD) Programs in Improving Language Teachers’ Engagement in Online Education Environments: Voices from Chinese English Teachers. Porta Linguarum, 42, 245-260. (SSCI)
5. Wang J. (2024). Ethics and context in second language testing: Rethinking validit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orta Linguarum, 42(2): 359-362. (SSCI)
(二)科研项目
1. 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雷锋精神的国际话语建构与传播研究”(负责人:刘熠)。
2. 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024年度重大专项课题“文明互鉴视域下东方文化圈国家英语教材编写的历时变迁研究”(负责人:刘熠)。
3. 杭州师范大学环波罗的海国家研究中心2022年委托课题“中国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研究”(负责人:穆重怀)。
4. 第十一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基于数据库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日语翻译与教学研究”(负责人:李妍)。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在外语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课题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的日语教学设计与研究”(负责人:李妍)。
6. 202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面上项目“从西方中心转向东西方对话:荷尔德林的诗与思”(负责人:霍光)。